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1-60850360
做好盐城“土特产”文章研究

2024-10-11 14:56:09

来源:东方资讯 编辑:顾天娇

草柳编是盐城市传统“土特产”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采用杞柳、蒲草等天然材料编制而成,简洁朴素,美观大方,观赏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是盐城市草柳编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县正红镇,该镇素有“草柳编之乡”的美誉,柳编技艺被列为滨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正红镇草柳编特色小镇建设被列为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2021年该镇陈圩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柳编)示范村。

一、我市草柳编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草柳编产业,曾经是我市滨海县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正红镇草柳编特色小镇建设被列为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正红镇政府以此为契机,兴建了草柳编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18亩,已建成约6000平方米的高质量加工、仓储厂房和办公用房三幢,初步具备了草柳编编织、仓储、加工和运输的生产能力。但多年来,我市草柳编产业由于受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草柳编传统手艺后继乏人、草柳编产品单一、市场开拓不够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柳编经济薄弱,产业实力不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对耕地用途管控,“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柳树是林业作物,属于控制类,而正红镇境内大多是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目前正红草柳编产业园仅拥有500亩的杞柳种植基地,且随着相关政策的严格执行,杞柳种植面积可能会逐步缩减。另一方面,柳编产业也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虽然注册了“柳之源”“金丝柳叶”等商标品牌,但缺乏影响力。

(二)产品缺乏创新,人才技术制约。目前正红镇的柳编产品大多是手工编制,产品种类大多为生活用品,科技含量低,在功能性、欣赏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生活需求。园区内的两家企业,真正能够做样品的技术工匠只有3人,年龄最小的56岁,最大的73岁,一般都是根据订单的要求来生产,可以做产品设计的人才基本没有。全镇从事一线柳编加工的人员约1000人,比较熟练的有300人左右,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年龄结构老化,柳编产业面临技艺断代、工艺民俗文化难以传承的窘境,严重地制约着草柳编行业的发展壮大。

(三)外贸环境恶化,市场开拓不够。国外许多国家针对柳编制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柳编产品出口呈订单减少态势。此外,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地区藤、木等自然材质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低于我国,致使我市柳编产品不具有价格优势。园区内两家企业202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500万元、700万元,且以国内销售为主,对国际市场开拓不够。

二、外地草柳编产业情况及经验做法

纵观全国,柳编生产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和黄淮海等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山东、安徽、湖北三大生产基地。特别是山东省临沂市的莒南县和临沭县、安徽省的阜南县和霍邱县、湖北省襄阳市的程河镇等地,是全国主要的柳编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总结其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政策引领,做大市场规模。近年来,两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公布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的通知》《促进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杞柳种植、柳编人才培育、柳编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国际体系质量认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为柳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建强人才队伍,提升产品实力。阜南县与安徽大学、安徽艺术学院中国非遗和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速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临沭县组建300余人的专业产品研发队伍,县内柳编企业与清华美院、山东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高等院校结对,共同为临沭柳编产品设计提供服务,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临沭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市级27人,县级20余人,山东省“齐鲁工匠”2人,“创新能手”1人,上万农民熟练掌握柳编加工工艺。

(三)强化品牌打造,主攻出口市场。临沭柳编品牌优势明显,该县柳编企业已申请注册的“金柳”“欧拉”“晴朗”等商标品牌20多个,申请专利360多项;8家柳编加工企业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柳编企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柳木工艺品已成为阜南县乃至阜阳市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三、我市草柳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柳编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通过梳理总结外地的经验和正红草柳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应从种植、生产、销售这三个环节发力,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产业规划,强化政策激励。积极研究出台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充分研究2024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政策,利用本地河堤、沟边、荒滩等宜柳土地,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强化招商引资和企业二次创业,吸引竹、藤、铁、布等其他同类生产企业到正红草柳编产业园发展,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加强与省相关部门对接在申报项目上予以帮助支持。

(二)加强人才支撑,提升品牌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鼓励市内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本土青年技术人才。加强柳编区域品牌建设,对接区域公用品牌和城市品牌规划专业机构,推动申报“正红柳编”地理标志工作,扶持柳编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系列产品,打造“拳头”产品,提高正红草柳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线上线下联动,大力开拓市场。政府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对外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柳博会等国内展会,支持企业境外参展。积极利用抖音直播、跨境电商、网红经济、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柳编工艺品在国内尚属小众商品,鼓励柳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酒店民宿与家装市场,线上线下并行,同时着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力争做大做强我市“土特产”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作积极贡献! (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郁惠敏)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做好盐城“土特产”文章研究

2024年10月11日 14:56 来源:东方资讯 编辑:顾天娇

草柳编是盐城市传统“土特产”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采用杞柳、蒲草等天然材料编制而成,简洁朴素,美观大方,观赏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是盐城市草柳编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县正红镇,该镇素有“草柳编之乡”的美誉,柳编技艺被列为滨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正红镇草柳编特色小镇建设被列为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2021年该镇陈圩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柳编)示范村。

一、我市草柳编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草柳编产业,曾经是我市滨海县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正红镇草柳编特色小镇建设被列为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正红镇政府以此为契机,兴建了草柳编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18亩,已建成约6000平方米的高质量加工、仓储厂房和办公用房三幢,初步具备了草柳编编织、仓储、加工和运输的生产能力。但多年来,我市草柳编产业由于受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草柳编传统手艺后继乏人、草柳编产品单一、市场开拓不够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柳编经济薄弱,产业实力不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对耕地用途管控,“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柳树是林业作物,属于控制类,而正红镇境内大多是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目前正红草柳编产业园仅拥有500亩的杞柳种植基地,且随着相关政策的严格执行,杞柳种植面积可能会逐步缩减。另一方面,柳编产业也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虽然注册了“柳之源”“金丝柳叶”等商标品牌,但缺乏影响力。

(二)产品缺乏创新,人才技术制约。目前正红镇的柳编产品大多是手工编制,产品种类大多为生活用品,科技含量低,在功能性、欣赏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生活需求。园区内的两家企业,真正能够做样品的技术工匠只有3人,年龄最小的56岁,最大的73岁,一般都是根据订单的要求来生产,可以做产品设计的人才基本没有。全镇从事一线柳编加工的人员约1000人,比较熟练的有300人左右,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年龄结构老化,柳编产业面临技艺断代、工艺民俗文化难以传承的窘境,严重地制约着草柳编行业的发展壮大。

(三)外贸环境恶化,市场开拓不够。国外许多国家针对柳编制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柳编产品出口呈订单减少态势。此外,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地区藤、木等自然材质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低于我国,致使我市柳编产品不具有价格优势。园区内两家企业202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500万元、700万元,且以国内销售为主,对国际市场开拓不够。

二、外地草柳编产业情况及经验做法

纵观全国,柳编生产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和黄淮海等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山东、安徽、湖北三大生产基地。特别是山东省临沂市的莒南县和临沭县、安徽省的阜南县和霍邱县、湖北省襄阳市的程河镇等地,是全国主要的柳编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总结其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政策引领,做大市场规模。近年来,两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公布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的通知》《促进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杞柳种植、柳编人才培育、柳编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国际体系质量认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为柳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建强人才队伍,提升产品实力。阜南县与安徽大学、安徽艺术学院中国非遗和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速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临沭县组建300余人的专业产品研发队伍,县内柳编企业与清华美院、山东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高等院校结对,共同为临沭柳编产品设计提供服务,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临沭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市级27人,县级20余人,山东省“齐鲁工匠”2人,“创新能手”1人,上万农民熟练掌握柳编加工工艺。

(三)强化品牌打造,主攻出口市场。临沭柳编品牌优势明显,该县柳编企业已申请注册的“金柳”“欧拉”“晴朗”等商标品牌20多个,申请专利360多项;8家柳编加工企业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柳编企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柳木工艺品已成为阜南县乃至阜阳市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三、我市草柳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柳编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通过梳理总结外地的经验和正红草柳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应从种植、生产、销售这三个环节发力,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产业规划,强化政策激励。积极研究出台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充分研究2024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政策,利用本地河堤、沟边、荒滩等宜柳土地,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强化招商引资和企业二次创业,吸引竹、藤、铁、布等其他同类生产企业到正红草柳编产业园发展,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加强与省相关部门对接在申报项目上予以帮助支持。

(二)加强人才支撑,提升品牌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鼓励市内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本土青年技术人才。加强柳编区域品牌建设,对接区域公用品牌和城市品牌规划专业机构,推动申报“正红柳编”地理标志工作,扶持柳编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系列产品,打造“拳头”产品,提高正红草柳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线上线下联动,大力开拓市场。政府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对外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柳博会等国内展会,支持企业境外参展。积极利用抖音直播、跨境电商、网红经济、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柳编工艺品在国内尚属小众商品,鼓励柳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酒店民宿与家装市场,线上线下并行,同时着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力争做大做强我市“土特产”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作积极贡献! (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郁惠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