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财经频道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9陆家嘴论坛演讲实录
2009年5月15日19:49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陆家嘴论坛前方报道组 选稿:霍世杰

image

图片说明: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发表主旨演讲(点击图片浏览图集)

  东方网陆家嘴论坛前方报道组5月15日现场报道: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第一场全体大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发表演讲。以下是刘明康演讲全文实录:

相关新闻:

刘明康: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上海要敢为人先

刘明康:金融机构薪酬制度和客户覆盖面需要重组

刘明康:经营模式应简洁化 混业经营基本不成功

刘明康:应细分市场 提高金融产品服务专业化水平

刘明康: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

刘明康: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地实施重组战略
  
  
  [刘明康]女士们、先生们,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现实选择。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就危机冲击之下,如何推进上海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建设谈一点看法。
  
  [刘明康]面对危机,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上海的金融机构,既要注重加强危机的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更要学会“危”中求“机”,科学把握这次危机带给我们难得的机遇,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战略,从根本上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刘明康]第一,与时俱进地实施重组的战略。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其实都应当通过这次危机,认真反思我们在结构上存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思我们的公司治理架构,反思我们的业务模式。这种反思,也需要结合当前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在调结构方面,金融业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战略重组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重点。
  
  [刘明康]一是围绕业务组合的优化来实施重组。过去,金融机构的业务组合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销售的产品实际上是以结构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为主,并且不断地追求利润率的提高,而且使用了比较高的杠杆率。现在,欧美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当中以血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这种业务结构,真正转向传统业务的商品化重组。以银行业为例,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业务,以及信用卡、国际结算、固定收益类项目为主的理财服务等业务之中。
  
  [刘明康]要实现这种业务组合的重组,必须要重视加强能力建设的重组,这就包括我们现在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重组,做到决策的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真正符合风险管理的需要;包括风险偏好的重组,做到战略目标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做到战略目标与客户风险偏好的改变相匹配;包括内部的控制和内部稽核的重组,做到风险在每个环节上能够可控,并接受必要的监督;这也包括人力资源的重组,做到合适的人才必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并且得以加强。
  
  [刘明康]二是围绕生产率的提高实施重组。重组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今年我们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长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应当把功夫放在围绕生产率的提高来实施重组。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变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进行重组,金融机构有不少业务是外包的。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这都是很普遍的做法。在危机冲击下,内外部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外部受托对象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外包业务应该加大重组的力度,在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努力降低外包的风险、外包的成本。IT业务的重组也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会发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响应上也的确需要做出新的安排。
  
  [刘明康]另一个需要重组和改革的方面是薪酬制度,这不仅是这次危机当中国际上面最受指责的领域,而且在国内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质疑,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与风险成本挂钩,有利于机构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效调动各层级的积极性,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同样需要重视的一个重组就是客户覆盖面的重组。这次危机冲击以后,客户的覆盖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有所减少,但是持有短期投资的、短线投资的比较多。针对这个情况,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应该注重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客户结构的覆盖面。在银行业当中,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其实远远比不上对大企业、大客户的服务。而一些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但具有巨大的潜质,而且对社会稳定、社会就业都会带来很大的贡献。各类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当将业务的重点转移放到这些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支持上,而不是去跟大银行争抢大型客户,在大客户当中打补丁。
  
  [刘明康]三是围绕形成协同效应实施重组。我们看一下中国当前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仍然采取了内部的部门制,不同的部门产品由不同的高管人员负责,相互之间很难形成协同效应。现在应当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对部门的设置、产品的设计实施流程再造和彻底的重组,真正围绕方便客户、满足客户的需要、迅速响应他们需求的变化来进行。相应地,在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成本转移、风险定价和利润分摊上,一定要建立一种机制,安排一些制度,来鼓励这种协同效应的长期养成,从根本上建立金融机构内部良好的客户至上的文化培育。
  
  [刘明康]第二,与时俱进地实施简约化战略。所谓简约化,就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科学的方法,将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以外的枝节因素、非核心的业务、非标准的流程尽可能地剔除,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条理化,从而简化管理环境,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益。金融简约化战略是现代金融机构发展的新趋势,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基础上,使我们金融企业管理行为更加具有科学形态的一种简洁化、标准化。
  
  [刘明康]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早就说过,“能够简单便是伟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过于繁杂的定价评级模型和过于庞大的金融机构以及衍生的管道公司、平台公司,导致了大家对于风险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偏差,也撬动了金融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根基。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和严重后果的不断显现,人们其实已经结束了前一、两年关于“全能银行”的讨论,开始出现重视简约化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简约化的发展战略,我认为主要要抓住三个重点。
  
  [刘明康]一是组织机构小型化。组织机构的发展要考虑成本和风险的因素,最终由经营效益来决定,而不能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不能一味追求规模,不能盲目搞机构的扩张,特别是不能通过放松风险控制和放大杠杆率而迅速做大规模,这就形成了泡沫,泡沫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样基础上培育出来的金融机构是不能长治久安的。有时候“小的才是美好的”。
  
  [刘明康]二是经营模式简洁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说明,过于复杂的金融模式大大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实际难度,一旦失控,就会酿成不可预测的后果。任何经营模式都必须和风险管控的能力相适应,从国内外金融实践看,混业经营也基本没有成功的例子。保持经营流程和管理手段的简洁有效,将有助于让自己能够控制,让客户能够放心。
  
  [刘明康]三是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从危机中美国一些大型、老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事实来看,金融机构的业务越复杂,风险就越难识别,越难管理。要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服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我们的金融机构产品要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要立足于细分市场和充分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坚持在自己的核心主业、核心客户、核心市场上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刘明康]第三,与时俱进地实施创新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大力推进创新战略,是当今中国金融业应对危机,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创新的战略,我认为要突出三大重点。
  
  [刘明康]一是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问题。两年以前,在危机之前曾经十分畅销的金融产品,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失去了回报基础,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开发创新出适合现在客户口味和风险偏好的产品,现在仍然没有看到在这方面实现了很好转型的机构。
  
  [刘明康]二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要在风险价格大幅度调整当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既要找准发展的地域重点,又要找准发展的行业重点,还要找准发展的客户重点。在全球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GDP普遍大幅收缩,哀鸿遍野,但是新兴市场仍然是亮点纷呈,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比肩成为GDP增长超过5%的经济体,这在全球来讲,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有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作用下,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后续的发展仍然具有强劲的动力。在行业重点上,我们要突出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和投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运行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中实现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刘明康]三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创新。长期以来,风险管理只是被看作为金融机构内部中后台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内部保障来建设,好像风险管理就是自己家里的事。现在需要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这个问题,在这次危机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大大的提升,需要转变为金融机构比较竞争优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衡量具体金融机构或某个经济体,或者地区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能力,市场的关注点已经不再限于它在高增长、上升期创造的利润、财富、市场份额会有多大,给我的条件会有多么优越,而是更加关注在金融的冲击下、在危机中的生存能力如何,能不能跑赢大势,能不能实现自己的长治久安,能否通过高人一等的风险和内控管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使我的钱通过他的运作能够安全。
  
  [刘明康]联系到上海,风险管理的创新也需要重点抓住三个方面。第一,上海的金融机构要迎难而上,做到增强人与IT信息之间的联系。在金融机构里,即使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没有专业化的人去认真地看、去运用,去准确的把握和解读,是没有办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机构内部各个层级的人员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建设大量的投入,其实在上海有了很好的信息基础。比如说,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大额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比如说,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这里面有很多的价值,有很多有用的风险信息,供大家参考。现在的重点应当是加强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真正挖掘其潜在价值,提高信息的附加值,运用到市场上,运用到我们金融管理当中。
  
  [刘明康]第二,就是要减少风险承担者和控制者之间的分离度。我们现在前台客户营销环节和中后台风险控制环节,岗位职责当然是要清晰,风险责任的界限当然也是要明确的,但是他们相互之间的紧密沟通,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不是相互的分离,相互的独立,是更加重要的方面。
  
  [刘明康]第三,建立基于机构内部价值链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过去风险偏好在金融机构是千篇一律的。风险偏好在一个金融机构里面是一样的,其实不然,现在金融危机当中我们必须深入的思考,必须要考虑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金融服务对象和我们的服务专业化的特色,要把价值链很好地分析和划分。在价值链当中所处的地位产品客户和服务的专业化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要求。这些风险偏好要求的不同,价值链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银行业当中我们做理财和存款,当然就不一样,风险特征是不一样的,对理财客户的分析和管理就不能按照存款的办法去管理。因此金融机构要随时注意风险和回报的平衡,和价值链的精细化管理。上海的金融机构要想脱颖而出,首先在这些方面都要敢为人先。

点击进入专题>>>>2009陆家嘴论坛

点击查看更多陆家嘴论坛新闻 
  

[关闭窗口]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