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保险业和体育事业作了一次大规模的“结合”,正是搅热国内体育保险业的一次契机
奥运保单商机无限
由于奥运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对体育、旅游、建筑、建材、通信、商业服务等具体产业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认为,北京奥运会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为保险业间接带来商机
。
首先,奥运会的举办能促进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与训练中来,这会涉及到意外伤残险的销售;同时,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将上升,这会涉及到产品责任险的问题。
其次,奥运会的举办能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人来举办团体参观旅游,这会提升旅游类保险的销售。
第三,为了让奥运会顺利召开,举办城市将兴建体育场馆、宾馆饭店。有资料说,到2008年,北京星级饭店总数将从目前的300家左右增加到800家,提供客房13万间。这会涉及到工程保险、建筑安装保险以及各类财产、责任保险等。
第四,现代社会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行都离不开先进的通讯转播设备。所以通信设备的生产、购买、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涉及产品责任险和财产险等。
让精彩有备无患 奥运撑起保护伞
在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关的新闻中,有这样一条常被人们忽略、却开创了奥运历史先河的消息——国际奥委会当时花费680万美元,首次为奥运会购买了“奥运灾难险”,其保险金额达到1.7亿美元。保险单承担着雅典奥运会因战争、恐怖袭击、地震或洪水而被迫推迟的风险。雅典奥运会顺利结束,这份保单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为奥运保险”这个话题,无疑正渗透入这场全球盛会的每一个角落。其存在意义,就像人们时时刻刻呼吸着的空气,无需刻意感受,实则不可或缺。
2007新年前后,作为北京奥运会保险合作伙伴,中国人保财险公司接连出招。去年12月27日,人保财险向北京奥组委签发了北京奥运保险中保额最大、分量最重的一份保单——责任保险保单。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表示,这是《奥运会总体保险计划纲要》实施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人保财险总裁王毅则认为,由人保财险会同专家团队自主开发完成的这份奥运责任险保单的签发,“标志着奥运保险中最难的一个项目已被攻克。”保险业界对这份保单的评价是: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同时,提供了很多往届奥运会同类保险单没有提供的风险保障,兼具中国特色和显著的国际先进性和适应性。
1月4日,2007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场热闹的“万张奥运门票大抽奖”活动在人保财险总部举行。少了份签约仪式上的严肃,多了些张弛之道间的轻松,王毅率领公司管理层依次登台,抽出2550张奥运会门票的幸运得主。公司办公室主任殷延辉对记者说,将奥运会合作伙伴享有的门票资源回馈给公司的广大客户,是大众了解奥运的一次好机会,也是奥运营销与树立企业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
实际上,当人保财险代表中国保险业,完成了“首次正面接触奥运保险”的大动作后,荣誉与责任就已难辨彼此。正如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所说:“保单签署只是奥运会全面保险服务的一个开端,保险服务还要贯穿于奥运比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整个过程。”
北京奥组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奥运会保险是个庞大而繁杂的工程,且有其特殊性。“如果在北京奥组委的责任范围之内,运动员和志愿者发生意外,保险公司依据责任险会给予赔偿。但像多哈亚运会志愿者在公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北京奥运会将为所有注册运动员提供保险,但参加奥运会前,运动员还必须在所在国家或地区购买保险。而观众购买了奥运门票后,则不必另外购买奥运保险,如果在组委会责任范围内出现意外,也享有保险公司的赔偿……凡此种种,事无巨细,“保险”无处不在。
伴随着2008渐进的脚步,当保险业界期待着奥运能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当构架宏大严密的保险工程为奥运会圆满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奥运与保险,就如同登山路上相携的伙伴,每一步都印证着彼此不可拆解的努力。
“奥运保险”第一单火热出炉
这是北京奥运保险中保障范围最广、内容最复杂的一单产品,保障范围超过以往历届奥运会
不出所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险的第一单,去年12月27日落在中国人保这个国内财险“老大”手里。据了解,这份保单涉及公众责任、产品责任、职业责任和雇主责任四大类风险,还包括了残奥会期间的责任风险,保险期从今年1月1日开始,直至奥运会结束。
人保称,这是北京奥运保险中保障范围最广、内容最复杂的一单产品,保障范围超过以往历届奥运会。
奥运会为什么需要责任保险呢?所谓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承保对象的一类保险。各国的责任险千差万别,有的多达几千种,都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奥组委面临的责任风险来自10个方面:计划(决策)财政、营运财产、就业安全、活动组织者责任、管理人员的专业疏忽和失职,以及环境保护等。业内人士介绍说,对第三方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运动器材、工具器具、食品饮料的风险,以及奥组委人员涉及的法律、财务等专业人士的职业责任风险,都在这张大单下得到保障。
随着第一单的火热出炉,“奥运保险”这个题目再次抓住人们的眼球。除了责任险,各种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都令保险商们垂涎三尺。比如广播电视转播险、运动员和观众的医疗险,以及诸如赛事取消险等特殊保险。纵观历届奥运会,保险额都不低于1亿美元。专家估算,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带来近3000亿元的保险需求,由此产生的保费将达到3亿元。
跟奥运沾上边的保险公司是幸运的。之前,人保已通过竞标方式,参与了奥运场馆建设、奥运气象卫星发射、奥运志愿者交运帆船测试赛等项目的保险。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后,人保更是获得了提供一揽子保险计划的“待遇”。继责任险大单后,今年,他们将根据北京奥组委的保险采购计划,继续提供财产保险、船舶保险、货物运输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
越是勇敢的探索,越需要安全的保护。奥运会,人们在展示体能与智能、挑战运动极限的同时,离不开保险这张强大的保护网。
保险商也倾情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希腊农业保险至少获得了450万欧元的收入,英国劳合社进账超过2000万美元,其他保险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斩获。除了真金白银,在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上亮相,就是直接跑上了国际传媒的最高平台,品牌宣传效应也相当巨大。
奥运精神和保险责任相依相偎。保险公司和奥运会旨在双赢。
“体育保险”任重道远
在奥运会这种“大场面、大赛事”背后,我们的体育保险还很滞后,远不能与体育大国的地位匹配
可以想见,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保险业会相当“露脸儿”。但事实上,在奥运会这种“大场面、大赛事”背后,我们的体育保险还很滞后,远不能与体育大国的地位匹配。
从国内目前的保险需求来看,体育保险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的保险,主要是伤残保险;二是体育产业保险,但这两者都发育不良。
近年来,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纷纷采取赞助与捐赠保险的形式,与体育“结缘”,使“体育保险”看上去很热闹。而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保险公司根据具体情况为运动员和赛事量身定做产品,体育主管部门的投保能力也还不足,运动员的伤残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直至1998年桑兰受伤后,国家体育总局才下决心实施关于运动员人身保险的计划。目前,1400名国家级运动员都已经获得保险保障,死亡与伤残最高保额为30万元。但这个保障程度与国外运动员成百上千万元的保额相比,还很单薄。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指出,在国外,商业化的体育保险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公益性的体育保险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推进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职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更多地导入商业保险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保险经纪,改变国家包办、行政包办的现状。此外,要改变以往运动员依靠国家投保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保险意识。再次,要强化体育竞赛组织部门的保险观念,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参赛者、参观者以及组织自身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60多万个体育运动场馆,每年要举办近600场大型体育赛事,有3亿多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各层次的专业运动员达8万多人。体育保险,是一座等待发掘的金矿。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保险业和体育事业作了一次大规模的“结合”,但以此为契机,搅热体育保险事业,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解读责任险
公众责任险——保障消费者在商场失窃、体育场看台在比赛时坍塌、货物在运输途中丢失等风险;产品责任险——承保产品对消费者及其他任何人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亡所导致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法律费用等;雇主责任险——在许多国家都是强制保险业务,政府为保证员工人身安全,要求煤炭开采、建筑等行业雇主必须购买这一险种;职业责任险——承保医生、会计师、律师、设计师、经纪人、代理人、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等因职业责任造成的损失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