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成长方程式: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金融活水"灌溉创新生态观察
2025年4月27日 09:26 来源:东方资讯 编辑:顾天娇
2024年初春,苏州工业园区的悉智科技迎来了一场关键的“及时雨”——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的首笔“浦研贷”落到自己头上,2000万元3年期信用贷款无需抵押,仅凭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前景获批。
随后,这笔资金迅速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能:核心研发团队得以扩充,原本需要一年的材料验证周期缩短至半年,产品迭代速度大幅提升。
这场看似普通的信贷业务,实则是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在国家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科技金融”被中央列为需要做好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浦发银行苏州分行敏锐捕捉科技型企业的痛点,以“浦研贷”为突破口,为像悉智科技这样研发型的科创企业打开了融资新通道。
悉智科技的案例并非个例。在苏州这片科技创新高地,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面临相似困境:技术领先却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研发投入高但盈利周期漫长,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适配。而“浦研贷”的落地,不仅为单个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更标志着金融供给侧改革在科技领域的破局,书写了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的生动篇章。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沃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家初创企业更快地插上梦想的翅膀,更是整个科技金融生态的重塑与升级。
破局:传统信贷“卡脖子”,浦研贷重构科技金融逻辑
作为一家专注于宽禁带电力电子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创业公司,悉智科技核心团队来自该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28个月申请了近50项高频和封装领域的发明专利,业务进展迅速,自主研发的SiC功率模块技术性能领先国际竞品,材料成本更低,已进入大众集团全球的潜在供应商体系,并成为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本土开发供应商;同时,弥补国产替代空白,为上汽集团高端品牌量产400kW电驱SiC功率模块超过2万辆车。
在正式运营后短短38个月时间里,悉智科技公司完成了数亿元融资,吸引了众多国内顶尖和财务投资机构,如尚颀资本(上汽集团)、华胥资本(三一集团)、高瓴创投、临芯投资、建发资本等。
然而初创期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普遍具有“轻资产、高研发、长周期”的特征:早期阶段以研发投入为主,缺乏稳定现金流和可抵押资产,而传统银行信贷依赖历史财务数据和抵押物,导致“财务报表好看的企业不缺钱,缺钱的企业报表不好看”的悖论普遍存在。苏州作为长三角科创重镇,聚集了超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大部分都会在研发阶段“缺衣少食”,部分企业因融资不畅错失技术转化黄金期,甚至倒在“死亡谷”。
面对这一行业性难题,浦发银行在调研中意识到,传统信贷模式必须革新。2023年底,浦发银行总行推出“浦研贷”,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需求。苏州分行迅速响应,将悉智科技作为首个试点对象。该产品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看未来、看技术、看团队”的新型风控体系——不再局限于企业过去的财务数据,而是将研发费用化支出按比例折算为“技术资产”,结合专利数量、研发团队背景、核心客户资质等“软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以悉智科技为例,信贷团队深入调研其技术路线: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频技术、封装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已与大众、上汽等顶尖客户建立合作,这些“未来价值”成为授信的关键依据。同时,浦研贷为悉智科技提供的贷款为3年期,覆盖从样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完整周期,解决了科技企业“研发周期3年以上,传统贷款期限仅1年”的周期错配问题。这种“以研发为锚”的评估体系,本质上是对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认可研发投入的“沉没成本”价值,将技术潜力转化为信贷可行性。
共生:金融活水的“乘数效应”,从资金支持到价值共创
悉智科技的“浦研贷”到账后,浦发银行的信贷背书成为企业的“信用名片”:凭借这笔贷款,更多的创投基金得以认识和认可悉智科技的团队和技术实力,资本化和商业化路径均被缩短。并且,浦发银行苏州分行并未止步于放贷,而是构建了“融资+融智”的深度服务体系:牵线搭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努力推动其与相关厂商建立合作。
这体现了科技金融的“乘数效应”——金融支持不仅是资金注入,更是信用赋能和资源链接。
悉智科技的经历,折射出浦发银行苏州分行对科技金融的深层理解: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全周期陪伴,而银行应成为创新生态的共建者。该行打造的“科技金融生态圈”涵盖政策解读、知识产权质押辅导、上市培育等多个维度,针对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针对研发阶段企业,提供以研发投入为核心的浦研贷;针对成果转化阶段企业,推出“中试贷”支持中试及量产;针对拟上市企业,联合投资机构提供“股债联动”服务。
截至3月底,浦发银行已服务超过76%科创板上市企业、超50%北交所上市企业、近5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种“价值共创”模式打破了传统银企间的借贷关系,建立起深度绑定的共生关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指出,当银行从“看财报放贷”转向“看技术放贷”,从“一次性交易”转向“全周期服务”,金融与科技的共生关系才能真正深化,创新活力才能得到持续释放。
在悉智科技的成长过程中,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形成了强大合力。苏州市政府出台的《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占比超过50%,鼓励银行建立“技术流”评价体系。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积极响应,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品创新,例如将政府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优先授信名单,享受利率优惠和审批绿色通道。
同时,该行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建“科技金融服务站”,实现政策信息实时共享、融资需求精准对接。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构参与”的模式,有效降低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让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优质科创企业。悉智科技获得的浦研贷,正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结合的产物——政府通过风险补偿、贴息等方式分担银行风险,银行则凭借专业能力筛选优质项目,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启示:拾起“技术洞察力”,迎接科技与产业共振的时代
悉智科技与浦研贷的故事,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三大启示:
其一,产品创新需精准切中痛点。浦研贷的成功在于聚焦科技企业最“烧钱”的研发阶段,解决传统信贷“不敢贷”的问题。其将研发投入转化为信贷指标的设计,为轻资产企业提供了融资“通行证”。
其二,服务模式要覆盖全生命周期。从研发阶段的资金支持,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对接,再到上市阶段的资本运作,浦发银行苏州分行构建了“技术评估-资金支持-资源对接-上市培育”的全链条服务,让企业在每个成长节点都能获得适配的金融服务。
其三,生态构建依赖多方协同。通过“银政企”合作,将政府政策、银行产品、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生态系统,才能破解科技金融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在苏州的实践基础上,浦发银行正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从“产品驱动”升级为“生态驱动”。2025年初推出的“科技金融雷达”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力、团队研发力、融资竞争力等五大维度构建企业画像,实现从“定性评估”到“定量分析”的跨越,让更多像悉智科技这样的企业被精准识别。同时,该行整合“浦研贷”“浦新贷”“浦创贷”等产品,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集群的培育。苏州作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重镇,正在聚力打造第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将上游材料供应商、下游整车厂商纳入服务体系,形成“贷一家、带一串、辐射一片”的效应。悉智科技的SiC功率模块和SiC电源模块,正是在这种生态中加速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助力国内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浦研贷首单”的故事证明,当金融机构放下“抵押物依赖”,拾起“技术洞察力”,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困境就能逐步破解。科技金融的核心,正在于理解创新的规律,尊重技术的价值,陪伴企业穿越周期。当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创新沃土,我们终将迎来科技与产业共振的黄金时代,而这,正是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