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1-60850360
千年技艺焕新彩:“承艺智木”非遗传承活动在上海圆满收官

2025-3-5 10:38:45

来源:东方资讯 编辑:顾天娇

2025年2月,“承艺智木”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在上海圆满收官。活动通过“银龄专场”与“童心专场”双线并行模式,吸引50余位社区老人和寒托班儿童共同参与,以代际互动、科技赋能、创新研学为核心,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路径。  

银龄匠心对话千年智慧:非遗榫卯技艺唤醒代际文化记忆

在“银龄专场”,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居委会社区活动中心20余位老人通过“老物件故事会”分享家中榫卯家具的往事,并参与“榫卯创想沙龙”探讨技艺创新。“这桌子跟我家老柜子一模一样!”一位老人指着榫卯模型感慨道,一场以“记忆中的榫卯”为主题的非遗传承活动温情上演。活动还通过放大模型和微纪录片《一榫一卯里的中国智慧》,展现传统技艺的现代应用场景,激发银发族对非遗传承的深层思考。

童心筑梦触摸千年技艺:AR技术激活非遗榫卯新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童心专场分享榫卯发展的历史(欧阳瑞鸿 供图)

“童心专场”聚焦青少年非遗启蒙,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爱心寒托班的30余名儿童在AR技术辅助下学习燕尾榫动态拼接原理。以“小小工匠·探索榫卯之美”为主题的榫卯非遗体验课,通过“科普+科技+创意”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虚拟演示与实体积木拼装结合,孩子们直观感受“无钉无胶”的榫卯力学奥秘。“原来不用一颗钉子也能这么牢固!”一名孩子在完成微型榫卯建筑模型后兴奋说道。在“未来沙龙”环节,小参与者们还畅想榫卯技艺在太空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可能。

创新模式构建多维传承:非遗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承艺智木”项目团队用木头搭建起传统与生活的桥梁,首创“文化讲解—实践操作—创意设计”链条式研学模式,开展“探秘榫卯世界,传承非遗匠心”系列研学活动,突破传统展陈形式,引入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利用科技赋能激活非遗活力。在银龄与童心专场中,参与者均需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作品制作的全流程:社区老人复原传统榫卯家具结构,儿童则设计出可拼插的微型园林模型。这种“手脑联动”的教学方式,使非遗技艺的力学原理与美学价值在实践中自然渗透,也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榫卯技艺的精髓,培养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未来,“承艺智木”团队将重点拓展非遗传承场景:年内计划联合社区以及学校建立常态化研学基地,开发榫卯主题课程体系;同时运用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工坊,通过3D建模与实时协作功能,让全球爱好者在线体验榫卯拼接技艺。项目发起人表示:“我们既要守护技艺的‘原真性’,也要用创新方式扩大其‘朋友圈’。”通过代际对话与跨界创新,千年榫卯技艺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通讯员:王朦、欧阳瑞鸿、项炜涛)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千年技艺焕新彩:“承艺智木”非遗传承活动在上海圆满收官

2025年3月5日 10:38 来源:东方资讯 编辑:顾天娇

2025年2月,“承艺智木”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在上海圆满收官。活动通过“银龄专场”与“童心专场”双线并行模式,吸引50余位社区老人和寒托班儿童共同参与,以代际互动、科技赋能、创新研学为核心,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路径。  

银龄匠心对话千年智慧:非遗榫卯技艺唤醒代际文化记忆

在“银龄专场”,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居委会社区活动中心20余位老人通过“老物件故事会”分享家中榫卯家具的往事,并参与“榫卯创想沙龙”探讨技艺创新。“这桌子跟我家老柜子一模一样!”一位老人指着榫卯模型感慨道,一场以“记忆中的榫卯”为主题的非遗传承活动温情上演。活动还通过放大模型和微纪录片《一榫一卯里的中国智慧》,展现传统技艺的现代应用场景,激发银发族对非遗传承的深层思考。

童心筑梦触摸千年技艺:AR技术激活非遗榫卯新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童心专场分享榫卯发展的历史(欧阳瑞鸿 供图)

“童心专场”聚焦青少年非遗启蒙,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爱心寒托班的30余名儿童在AR技术辅助下学习燕尾榫动态拼接原理。以“小小工匠·探索榫卯之美”为主题的榫卯非遗体验课,通过“科普+科技+创意”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虚拟演示与实体积木拼装结合,孩子们直观感受“无钉无胶”的榫卯力学奥秘。“原来不用一颗钉子也能这么牢固!”一名孩子在完成微型榫卯建筑模型后兴奋说道。在“未来沙龙”环节,小参与者们还畅想榫卯技艺在太空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可能。

创新模式构建多维传承:非遗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承艺智木”项目团队用木头搭建起传统与生活的桥梁,首创“文化讲解—实践操作—创意设计”链条式研学模式,开展“探秘榫卯世界,传承非遗匠心”系列研学活动,突破传统展陈形式,引入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利用科技赋能激活非遗活力。在银龄与童心专场中,参与者均需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作品制作的全流程:社区老人复原传统榫卯家具结构,儿童则设计出可拼插的微型园林模型。这种“手脑联动”的教学方式,使非遗技艺的力学原理与美学价值在实践中自然渗透,也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榫卯技艺的精髓,培养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未来,“承艺智木”团队将重点拓展非遗传承场景:年内计划联合社区以及学校建立常态化研学基地,开发榫卯主题课程体系;同时运用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工坊,通过3D建模与实时协作功能,让全球爱好者在线体验榫卯拼接技艺。项目发起人表示:“我们既要守护技艺的‘原真性’,也要用创新方式扩大其‘朋友圈’。”通过代际对话与跨界创新,千年榫卯技艺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通讯员:王朦、欧阳瑞鸿、项炜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