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2月3日消息:中国上海房交会和中国地博会昨天首次同台上演。为了在年底增加销售量,缓解资金压力,大部分开发商大力推荐所谓的“特价房”,将降价进行到底。不但这样,一些开发商还带来了旗下多个楼盘,以吸引看房者。但也有不少开发商转变风向,改推创新的“宜居房”挑战“特价房”。面对开发商年关之前的这最后一搏,大多数看房者表现冷静,特别对异地和投资项目冷眼相对。
一开发商带来11个楼盘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发商们为这最后冲刺卖力吆喝。“仅仅我们一家,这次就带来旗下11个楼盘:本地项目6个、外地项目5个。其中既有未开发预热的,也有一些在售的。”复地集团一位负责人透露,“我们来参加房展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销售,但这一次外地楼盘来沪还是谋求品牌推广。”
上海房企50强排名前三的复地集团的做法几乎成了各家开发商的模本,不少小型开发商更几乎倾巢出动。“楼市清淡的时候,资金压力的确很大,我们公司有两笔各1亿元的开发贷款已申请展期了,年关之前卖掉几十套房源才可以付清工程款和银行利息。”一家小开发商直言不讳。
“特价房”遭“宜居房”挑战
昨天,记者发现崇明、浦东、闸北、闵行等地不少楼盘打出了4000元/平方米乃至2700元/平方米的“特价房”揽客,并且宣传不论房源质量的“一口价”策略,但不少购房者还很谨慎。
于是,部分开发商开始转变策略。“我们看到近期的市场调查,70-120平方米的‘宜居’房占全市住宅总成交量近六成,所以我们也调整规划后推出第二期E街区,开盘起价为5300元/平方米,房型面积则控制在85-100平方米的两房,46万元起的总价也应该说是比较适宜居住的。”超级大盘地杰国际城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这种“宜居房”才是真正的市场热点。
展会现场进行的大型调查显示,不少购房者看中的房源价位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期望的位置则是在中环以内或者靠近轨道交通,将近5成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在3个月内买房。
非本地物业遭冷遇
与住宅市场尚算热闹相比,记者在房交会现场发现,在场馆内四处散发传单的多为外地和非住宅类投资型物业,但其展台前却大多冷冷清清。“我比较失望,看来这次参展难有很大的实质成果。”一家来自安徽的开发商表示,旗下的旅游地产很少有上海看房人愿意仔细询问,购买意向更难迅速达成。“我这次看房展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来找适合自己住的房子,目前不会考虑外地的楼盘,更不会考虑非住宅物业去投资。”一位看房者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