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很少去想养老的话题。不过,从今年开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一调整将"养老"这个看似遥远的沉重话题一下子推到了年轻人的面前。
未来的养老金收入能否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退休后如果要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在基本的社会保障之外,还需要自己筹备一
大笔资金,而这就要我们尽早进行个人财务规划,从而化解未来的养老之忧。
退休后需要花100万?
"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国际社会上较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目前年龄、估计退休年龄、退休后再生活年数、现在每月基本消费、每年物价上涨率、年利率等要素来估算。
举例来说,王先生现在的年龄是35岁,估计退休年龄60岁,估计退休后再生活年数25年,现在距离退休还有25年。假设现在他每月基本消费1000元,每年物价上涨率5%,年利率3%。
那么退休后他的每月基本消费(保持相当于现在1000元的消费水准)为:1000×3.386=3386元
退休后再生活25年所需养老金总额3386×25×12=1015800元
备注:3.386根据25年来累计物价上涨率计算得出。
你可以参照上述公式,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消费情况,计算出你可能需要的退休金,然后把退休时可拿到的社保金算出来,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自己要准备的退休金。
养老金缺口有四成
那么,退休后我们能够领到多少社保养老金呢?
上海市民退休后,每月可领退休养老金分别为:1993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992年底以前参加工作,1998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按本人退休时上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无法掌握和改变这一数据。"过渡性养老金"对于1993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人而言无法享受,对于1993年前参加工作但之前工龄较低的人而言,这部分占将来可领取养老金的比例也相当低。
"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计发,对目前在职人员而言,这部分正是大家的核心利益所在。而这次缴费标准调整,影响到的也正是这一部分数字,但这一数字计算同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不妨换用替代率来分析将来可能获得的养老金水平。所谓替代率,是指退休后的养老金除以其现在每月的工资,得到的数字称作"替代率",也就是退休时和在职时的收入比。如:2002年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上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59.09%。
这就是说,我们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可以达到在职时收入的六成。那么,对于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来说,缺口的四成,就需要通过储蓄或投资来积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