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历又一次翻到7月21日,回望汇改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直觉告诉我们,在与美元脱钩以后,人民币似已开始踏上升值的“不归之途”。
考察一下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双边汇率,情形也许的确如此。假如你拥有100美元,在2005年7月1日,它值827元人民币;7月21日的汇改使它贬值了16块钱;而今天,你只能换到800元人民币。
然而,直觉只是对了一半。
因为如果换一个计算口径,结论就可能完全不同。
《第一财经日报》通过对人民币有效汇率(EER)的测算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2005年下半年维持上升态势,到2005年12月达到顶峰,自2006年1月起进入下降通道,到2006年7月,又基本回到汇改前的水平。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四季轮回之后,人民币有效汇率终又回到起点。只是随着近期美元的上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又呈现出上扬态势。
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它以某个时间点为基期,统计样本期间本国货币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的加权平均值。一般选择外贸比重作为各种外币的权数。有效汇率通常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被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被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本报测算人民币有效汇率时选择了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元、英镑、林吉特、卢布、澳大利亚元、泰铢和加拿大元总共11种货币对人民币的名义双边汇率作为基础。之所以选择这11种货币,一方面是因为上述货币对应的经济体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总和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大约75%;另一方面,上述11种货币也是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披露的汇改后人民币参考的“一篮子货币”所包含的币种。
选择2005年7月1日作为基期,对应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为100,本报根据贸易权重测算了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7月19日期间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可以看出,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在汇改后开始逐渐上升,在2005年12月1日达到104.5的高点,进入2006年后走入下降轨道,在2006年6月至7月又重新回到100左右。
而国际清算银行(BIS)此前公布的有效汇率指数统计指标也得出了与本报极为相似的结论。该组织选择全球52个经济体作为统计样本,以2002年至2004年的贸易份额作为权重,选择2000年作为基期,得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可以看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走势。
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本报测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和同期的美元指数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一现象说明,虽然人民币已经放弃了过去单一盯住美元的做法,但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依旧存在对于美元的路径依赖。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人民币有效汇率在2006年上半年会走入下降通道,可以看出,从2006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3个月期间,美元指数从90.22下滑到84.79,跌幅达到6%。
人民币汇率对于美元的路径依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汇率形成需要一个完善的竞争性的外汇市场作为基础,而我国目前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仍然十分有限,外汇市场上可用于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也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投机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频繁流动,使得汇改必须谨慎前行以防范游资冲击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无疑还将坚定地朝市场化方向迈进,但前路依旧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