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品不断刷新其拍卖纪录,以日新的姿态进入收藏者的视野:从年初批评家联手京城拍卖行举办“中国首届艺术年鉴展”并随即拍卖,至3月份首次凭借纽约苏富比在国际舞台成功亮相,4、5份香港拍出逾4亿港币,6月3日起四家公司精彩上演北京拍卖周――上半年的总成交额已经创纪录的接近10亿元人民币。即将开拍的尚有北京、巴黎、伦敦等多家公司。相较于国画的回落,瓷器杂项的整体
低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说明,中国当代艺术正在成为拍卖业最快的增长点,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中国当代艺术≠当代中国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正在不断的被讨论并充满着争议。或许我们并无法厘清,而只能有一个粗略的共识。仅从拍卖行部门设置及图录印制的来看便有多种名称,大陆称之为“油画雕塑”居多,香港以“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呼之,台湾则往往概称为“华人西画及雕塑”。显然,这个概念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传入中国起,便同“美术”、“艺术”一般争论不断,无法也没有得到一个科学的限定。 由于中国现代艺术在1979年以前相对独立于外界的特殊性,我们在谈论它的分类的时候,无可避免的具有交叉性。举例言之,陈丹青、靳尚谊、艾轩等画家的作品,借鉴欧洲19世纪古典主义、20世纪中叶美国地方乡土画派的艺术手法,在西方看来毫无疑问是不具有先锋性的。然而,在中国1970年代末以来的艺术氛围当中,一切“反苏派”的艺术都可被视为先锋的艺术,在中国也就有着其当代的文化性。实际上,它们在国内外有着不是很严格的区分,一般意义上指的是1979年以后的油画、雕塑、版画里有所创新、颠覆先前既有规范、具有先锋性的艺术,其他还包括摄影、装置、观念艺术等。 由此我便可对海内外市场的差异略作分析。从拍卖类别上来看,中国大陆的拍卖行在油画雕塑部几乎均设有“红色经典”主题,华辰2005年秋拍甚至做过一个“历史的主题”的专场,涵盖油画、版画、雕塑等。苏富比、佳士得等海外公司则不选取此类作品,台湾一两家公司有一点,然而数量少,也无重要作品。除此之外,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和大陆公司在选件上几乎没有差异性,无非是数量更为精少。也即是说,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广义上的中国现代艺术,大陆、港台等公司在竞争,买家主要是海内外华人。狭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大陆和苏富比、佳士得等在全球范围竞争,买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 简言之,中国当代艺术并非当代中国艺术之全部,后者涵盖更广,包含古典写实一类,甚至中国画等等。广义上的中国现代艺术包含古典写实、中国当代等。毫无疑问,狭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所受到关注在当代中国艺术中最为突出,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 |